險情說明 漏洞出口一般發(fā)生在堤內(nèi)下部或坡腳附近。開始時因漏水量小,堤土很少被沖動,所以漏水較清,叫做清水漏洞。由于洞周土體泡浸時松散崩解,或產(chǎn)生局部滑動,或堤身填土含砂重,土體右可能被漏水帶出,使漏洞變大。這時,漏水轉(zhuǎn)渾,發(fā)展成為渾水漏洞。如不及時搶救,則將迅速發(fā)展成為堤防決口。
原因分析 一般說來,是由于堤身內(nèi)部遺留有屋基、陰溝、暗豆、腐朽樹根等物,筑堤時未清除;填筑質(zhì)量不好,龍口(交卡)不密實;或為白蟻、蛇、鼠、獾在堤內(nèi)打洞。在高水位壓力下,將平時的淤塞物沖開;或因滲水沿隱患、松土串連而成漏洞的發(fā)生,故有“久浸成漏”之說。
搶護原則 由于漏洞在迎水坡有洞口,所以搶護應(yīng)以外堵為主,視情況在堤內(nèi)出口用倒濾井為鋪,或兩者兼施的原則。
處理漏洞絕對不能采用在漏洞出口打樁,或填土封壓的辦法。這樣做只會促使險情的擴大惡化。在堤內(nèi)漏洞出口處圍井蓄水以平衡水壓,理論上固然可行,但如出口發(fā)生在堤坡下部或堤腳附近,如靠圍井蓄水平衡水壓,勢必圍井高大,一時難以筑成,而且井體單薄,蓄水后倒塌,則更促使險情突然惡化。這些情況是值得我們注意的。
搶護方法
1、堤外堵塞
對漏洞的搶護,直接有效的措施是外堵漏源。但要堵塞洞口,必須先探明洞口的位置和它的大小、多少。尋找洞口的方法可用輕浮撒在堤外水面,這樣可以發(fā)現(xiàn)水面漩渦找到洞口?;驖撍?。但為了安全,潛水摸洞、堵洞人員必須用繩索系著,以免被水流吸進洞內(nèi)。找到洞口后,應(yīng)即堵塞。洞小的可先用鐵鍋扣住,或用棉衣、棉絮等將洞口堵??;洞口較大或周圍有幾個洞的可以用棉被張開順堤坡拖下蓋住洞口;如漏洞系豆口或陰溝,可以先用布袋裝土,任其吸進,再用木楔包以棉絮塞緊洞口,覆以棉絮。按上面方法將洞口堵住后,然后再壓土袋,澆土做成外幫,高出水面。
如堤外無明顯洞口,也可以用含水量較高的粘土順坡拋填,這樣做可以減少滲水浸入。
外堵漏洞切忌亂拋塊石土袋,以免架空,增加堵塞漏洞的困難。
2、做倒濾井
在堤外堵塞的同時,堤內(nèi)漏洞也要做倒濾井。特別是漏洞發(fā)生在堤腳平地,出現(xiàn)渾水兼帶有粉砂、細砂之類,一時難于判明是漏洞還是管涌的情況下,更必須按第21頁(六、管涌)搶護管涌填做倒濾井的辦法處理。
只要倒濾層保住堤身的填土不流失,險情也就能穩(wěn)定下來了。
3、開巷斷截是較徹底但也是最危險的辦法。只有在萬不得已,而且具備充分和必要的條件(如堤身面寬,堤身大,人力器材足夠等)的情況下,才能采取這個辦法。最好是能夠在水位稍退的汛隙,突擊進行,水位過高時不宜進行。施工時必須高度集中力量,加倍注意填筑質(zhì)量。
開巷是在堤頂挖槽,深到漏洞以下,其抽槽寬度以能適合開挖工作的最低寬度為限,尤以開深槽更要謹慎從事。